今天去看了《life of Pi》。去看电影的理由挺简单:日本的许多电影院,每周三是Ladies day,票价比平时便宜近一半(平时的票价1800日元,Ladies day的女士优惠日1000日元,3D电影的话,另加收400日元。)
出于这样纯粹贪便宜的恶俗心理,我去了电影院。而选择看《life of Pi》,是因为貌似在什么时候听人说起过这部电影的名字,感觉好熟悉。所以,直到坐在电影院里,看到打出电影导演的名字时,才想起来:这是李安在2012年9月公演的一部新电影。
当然《life of Pi》并不是这样单纯的一个冒险故事。因为这部电影里,几乎所有的台词都意味深长,意有所指。你能听懂它们,但却感觉晦涩。通常中文里说“晦涩难懂”。李安这部电影的台词却是“晦涩易懂”,给人一种“无比简单的复杂”。总而言之,整部电影看下来,我的两个心得是:
第一:《life of Pi》的3D效果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。这部电影关于大海的许多画面,无比唯美。无法用语言描绘的美。超越想象空间的美。李安拥有极为清纯的美意识,几乎到了“独孤求败”的地步;
第二:这是一部好电影。但它好在哪里,我却说不清楚。只感觉这部电影的台词,处处布满伏笔,电影情节里步步埋满“地雷”,但那些伏笔意喻什么?那些“地雷”要引爆观众内心里一些什么东西?我却不清楚。我在电影院里看得一会儿笑,一会儿流泪,应该是看得很投入、很动情的,但却没有心灵被“引爆”的感觉。换句话说:这部电影抚摸到了我的肌肤,但我并没有因为肌肤的舒展,而感觉它抵达了我的灵魂。
看完电影后,在网上又看到各种影评,发现许多影评文章,对于李安这部影片有各种各样充满哲理的深度解释,例如:
“在《少年pi》的制作特辑里,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: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、认识世界、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。”
“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。 在《断背山》上,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: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;在《少年pi》中,这句话可以换成: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。”
还例如:
“老虎和少年,似乎反映着人的属性对立的两面。在极端严苛的条件下,两者的矛盾被不断放大。少年代表着人性,善良而脆弱,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,立足于社会的本征;而老虎代表着兽性,野蛮而黑暗,却是安生立命的本能。”
“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:“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,实际上隐藏著很多隐喻,它有许多平行空间,很多层次。”换句话说,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,裡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,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。…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,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,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,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。”
而《看见》的节目主持人柴静在对李安的专访《心中的卧虎》里,有一段旁白则这么说:
“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:恐惧鞭策我不断地求改进,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。海洋中的少年,在恐惧中学习,如何制造钓竿,寻找淡水,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鲨鱼缠斗,而李安,在恐惧中也开始他这一趟未知的漂流。他说,我喜欢做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。”
说实话,看完李安的电影时,精神状态是轻松的,但看完这些影评,感觉内心蛮疲惫的---我不知道是李安的电影真有那么复杂呢?还是李安的电影,在经过影评人的评论之后,变得复杂了?
我记得李安是个喜欢纯真的人,而他的每部电影,似乎都热衷于探索或剖析人性的本真。而纯真也好人性的本真也好,其实都源于简单,回归童真的简单。为什么不能直奔主题呢?为什么要弄那么多隐喻呢?为什么要将一件简单的事,弄得那么复杂呢?累不累呢?---这是我看李安电影的疑问。
感觉追求纯真、探索本真的李安,就像他的电影一样,拥有无比简单的复杂。
对了,顺便说一句:这部电影的中文名,是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。